本文转自:岳阳日报
资料图片
张娈
一句“是月薪七八万吗?”让2025年某招聘现场的一位复旦金融女硕士,瞬间被推上舆论风暴的中心。网络嘲讽如潮水般涌来,指责她“不食人间烟火”“象牙塔里的天真”。然而,这场看似因“误解”引发的群嘲,实则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当下就业市场的深层困境:薪资表述的模糊化、职场规则的复杂化,以及教育与现实的致命脱节。
事件中,HR口中的“七到八万”未明确标注是年薪还是月薪,这种模糊表述在招聘中早已屡见
不鲜。企业惯用“薪资区间”“总包福利”等话术包装待遇,更有甚者,劳动合同中以“绩效奖金”替代明确数字,为后续克扣埋下伏笔。这种刻意制造的“信息差”,本质上是将薪资从契约条款异化为文字游戏,既削弱了求职者的议价能力,也加剧了劳资双方的信任危机。女硕士的追问,不过是对透明度的本能诉求,却被扭曲为“不懂行情”的笑料。这背后,是资本对劳动的傲慢俯视,更是市场对年轻一代的亏欠。
舆论嘲讽女硕士“白读书”,也无情地指向了教育的痛点。课堂上,金融模型可以精准计算理论薪资,但职场中,“薪资”却被拆解为基础工资、绩效、股权、补贴等碎片化概念。这种脱节并非个体之过,恰恰是校园与职场规则断裂的缩影,当理论的光环撞上现实的铜墙铁壁,迷茫与挫败感油然而生。学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与现实接轨的生存技能?这不仅是教育者的反思题,更是全社会的必答题。
更深层的背景,是经济增速放缓下的残酷现实。企业为维持利润,人力成本成为首要压缩对象;而高校持续扩招,让学历的“含金量”不断被稀释。供需的严重失衡,将应届毕业生的议价空间挤压到了极限。社交媒体上,“人均月入过万”的幻觉被精心营造;现实中,“三千块招不到农民工,却能招来大学生”的荒诞剧却在上演。年轻人被迫在焦虑中,接受注水的Ofer,甚至将“能入职”视为一种幸运。女硕士那句看似“天真”的发问,实则是一代人集体焦虑的集中爆发。寒窗苦读十余载,为何难换一份体面的生存?教育的价值坐标,在现实的冲击下,该如何重新锚定?
要解开这供需错位的困局,需要多方合力。企业放下精心设计的“套路”,让薪资回归契约本质,坦诚清晰是最大的尊重。教育亟须补上“社会生存课”,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,赋能学生面对真实的丛林法则。舆论请收起“何不食肉糜”的优越感,少些居高临下的嘲讽,多些对困境的理解与共情。
复旦女硕士的“月薪之问”,不应成为群嘲的素材,而应成为变革的号角。薪资,不该是猜不透的谜语;劳动的价值,更不应是算不清的玄学。让每一份付出都得到清晰、公正的衡量,这或许是我们能送给即将踏入社会的下一代,最实用、也最珍贵的毕业礼物。